光绪中华第 339 部分

妖熊 / 著
 加书签  滚屏 朗读

庇护号蒸汽艇3

【收藏艾仪小说网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巴特勒号蒸汽艇3

佛里斯特号蒸汽艇3

蒸汽艇3

欧掠蒸汽艇3

杰纽斯号蒸汽艇3

茶隼号蒸汽艇3

贵号蒸汽艇3

协助号蒸汽运兵船6118400

海斯坡号蒸汽供应舰554120

法国迪歇拉号蒸汽巡洋舰50

舰队诺尔札加拉号蒸汽

为了对华报复,英、法联军于1860年三度北,领军的公使再度易将,仍由额尔金与葛罗回任。英军方面除海军提督何伯之外,又增加了陆军提督葛兰忒(J. Hope Grant)作为全军的最统帅。这次的规模更为庞,仅英国即派步骑万余名,海军战船70艘,运输船只143艘。法国则派陆军7000,总计有18000。举凡新式的阿模士庄(new Armstrong guns)及新式的辎重车队(new military train)均全为[17]。分由烟台(法军)和连(英军)发,于之外会。8月1,英法两军在毫无抵抗之登陆。14陷唐沽,21沽,23津,10月13占领北京。如破竹,清政府只得完全屈与之订立“北京续约”,而使侵略者饱获切。此时北方熊俄国则利用此良机趁打劫。除得到通商以及外等特权外,且侵占中国黑龙江以东及以北的片土地。比起英、法、美更形凶恶与狡诈。

五、“中国舰队”在“云南事件”涉时期的作用

英法联军之役的同时,适以太平军之方殷,英法于战争结束,最初尚保持中立,及于1860年间,从清政府方面获取许多利益,为确保其通商,乃转而对清廷加以支持。英国之“中国舰队”司令海军提督何伯为保护海及其周围地区贸易安全,乃决定与清军协同作战,达年余之久。表面,英国对华政策似乎有了转,表现友好。实则其切的作为乃在维护英国自的利益。意,方相安无事之的数年,又因“云南事件”引发中英之间的轩然波。

云南事件(Yunan Case)发生于1875年(光绪元年)2月21,因为英国翻译员马嘉理(Augustus R. Margary)在云南被杀,故又称为“马嘉理事件”(Margary Case),此次为英国的探测队由缅入滇、英方原本即谋,故为云南当局所,因而有此幸事件之发生。说本是椿地方个别事件,难加以解决。可是由于当时的英国公使威妥玛(Thomas Wade)熟悉中国官场形,加以想借机建功,于是乃将其事予以扩,向中国政府行敲诈勒索,虚声恫吓。并提通碟,扬言如答允所提条件,即将断绝两国邦旗回国。而英国在华的海军“中国舰队”也因之成为其利用的武,随之推波助澜。

此时的“中国舰队”司令为副提督瑞德尔(Vice-Adm. A.G. Ryder),从英国海军部所藏之档案中,可以清楚地了解瑞德尔在此次中英涉期间所作的活形。除了曾在英国公使馆与威妥玛密商计之外、并将其兵舰有计划地分布于中国各重:天津:“克鲁夫勒号”(Groveler),烟台:“吉斯瑞尔号”(Kestrel),海:“塔利莎号”(Thalia)及“哈尔奈特号”(Harnet)以及旗舰“警醒号”(Vigilent),汉:“蚊子号”(Mosquito),厦门:“赫特号”(Hart)。[18],瑞德尔与威妥玛的意见并完全相同。威妥玛为了向中国施,认为兵足,拟向英国政府援增兵。但瑞德尔却以为然,认为以“中国舰队”现有兵已经足够应付当的环境。故当1876年8月21烟台会议时,瑞德尔非特自陪威妥玛从海到烟台,且还令其部兰布尔(Lambert)率领支所谓的“飞行舰队”(The flying squadron)连及牛庄,以为声援。[19]故当李鸿章将由天津往烟台谈判时,部份天津士绅乃面请愿,李氏往,以免为英挟持。李氏识破其计,以为意,依然如期往,并乘机参观英、德军舰,而与其它各国使节联欢,以示其胁。[20]卒于是年9月13与威妥玛达成协议,签订烟台条约。除允诺赔偿恤金200,000两外,并又增开重庆、芜湖、宣昌、温州、北海五作为通商岸。依据史家米契(A. Mickie)之见,以为从表面,烟台协议的关键似乎系于泊在数百里外连的“中国舰队”之“飞行舰队”(the flying Squadron)。实际,英国政府并无意再次对中国用兵。故“中国舰队”对于此事件所发生的作用,仅在于为其外盾,而对于中国的威胁则为有限。[21]此说的正确如何,尚值得再加讨论。

六、“中国舰队”与其它国家海军之关系

(A) 与法国海军舰队的关系:英、法皆为西方海的强权,为了争夺海霸权、虽曾发生期战争,但也曾因有相同的利益而结为同战线。如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(1884-1885),与中国之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(英法联军1858-1860)。到了中法战争时期(1884-1885),方则因立场同,而发生龃龉。法为侵占越南,并企图打开中国西南的陆门户,同时还占中国沿海城市、迫使中国对之赔款。故除在越北用兵外,又利用其优越的海军在台湾及福州之间扰。而英国则因在华贸易额冠于国,旦中法发生战,必然波及到其在中国沿江沿海的许多通商岸,影响其侨民的安全与商业利益。故而乃借中立,(中国舰队),可以保护。

当1883年底中法谈判濒临破裂之时,英国政府即决定采取防范措施。宣布立场中立,并呼吁作战的方均需维护英国侨民的安全与利益。同时,又联欧美各国采取共同的行,而由“中国舰队”司令欧威尔(Vice-Adm. George, O. Willes)负责居中协詷(Concert)各方。经途径联络的结果,德国、美国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意利、奥匈帝国等国政府都表赞同,愿意派遣其海军与英国作,共同巡逻各通商岸,保护侨民,维持中立。唯有本与俄国曾经发生问题。本虽兵,但以中国当局对之有所顾虑,而表示反对。嗣以英国对华行劝说,谓其行仅限于海作为护侨,中国方才应允。本原拟派遣三艘战舰,减为二艘,分别为:“Faso”及“Kan”,由Rear-Adm. M. JUNZO率领,此举象征的意义于实质的意义。因为本的海军已受到西方国家所承认,并居于平等的地位,同时也开启了其(1902)、英同盟线远景,意义殊为重。反观俄国则为然虽曾接到英国所作的参加中立国之邀请,但以英、俄素有猜嫌,俄以顾及方协调困难,以及中立国之间兵船分布等问题而加以婉。[22]

1884年8月23,法国海军提督孤拔(A. A. P. Courbet)宣而战,向马尾海军,因之发生“福州海战”,造成军重损失。次,又福州船厂,中国乃被迫对法宣战,久法亦对宣战并转而台湾。可是,英国此时并未严守中立,且仍断地将煤、米、军质接济法军,甚至中国向之抗议时,英使巴夏礼(Harry Parkes)犹以“中国未将宣战明文照会各国”为词,加以狡辩。适以此时英舰在闽江又受到华军,伤亡多,引起意外的纠葛,(9月6)英使乃向中国抗议,终以闽省愿意赔赠3500镑及500银元而结案。10月1,法军陷基隆,10月2,又沪尾(淡),以刘铭传守未能得逞。于是孤拔乃决定自10月23起封锁台湾。至是英国方于10月26以承认中法正式战,而宣布止法舰在港装煤修理。接着,又于次年1月29密允英舰“威利号”为中国运兵援台。至3月8,法国海军封锁广东北海,止米粮北时,英国则又以“太平洋封锁”(Pacific Blackade)违反中立法,并以米粮能视为战时之违品,向法国提抗议。而法国政府也对英提反驳,认为法有封锁之权利。直到4月6中、法在巴黎达成战协议,英、法之间在华的磨方才落幕。[23]

(B) 英、俄在华海军之矛盾

俄国亦为海权国自1856年即开始派舰南,于英法联军时又乘机与之陆并向中国谋取巨利益,而其远东舰队之兵亦颇为可观。英国因与俄国为夙敌,自克里米战争(1854-1856)以,即断地监视俄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各种活,极阻挡其的南,并使其范围仅限于西太平洋之北部。,到了1886年时却因朝鲜巨文岛问题,方又发生冲突。

巨文岛位于朝鲜西南部之济州岛附近,又名“汉弥尔敦港”(Port of Hamilton),原为个荒岛,并无战略价值,但以此时俄国拟向朝鲜发展,并拟租借永湾以为其海军基地,自然引起英国的关注,于是乃决定先发制,而于1885年5月12派遣“中国舰队”司令哈密敦(Vice-Adm. V. Hamilton)将该岛正式占领,并朝鲜承认。朝鲜当即绝,向英提抗议。俄国驻汉城总领事韦(Mr. Waeber)反应愤,除极鼓励朝鲜政府反对外,并扬言如果朝鲜同意英占领该港,则俄亦将占领朝鲜另外领土,以作为抵制。时几成僵局。嗣经李鸿章多方斡旋,从中调方面劝告俄署使拉德仁(Ladygensky),声明俄无意侵占巨文岛或其它朝鲜土地之意。英国自朝鲜撒兵,归还巨文岛。同时,并命丁汝昌及琅威理率领“定”、“镇”等六舰于访问海参威途中,经湾之元山、釜山行实地查看。而“中国舰队”司令哈密敦亦以为该岛仅可作为中途加煤站,无法作为海军基地,更无法与俄之海参威相提并论。因而乃于1887年2月17正式自巨文岛撒退,而使此事件获得解决。[24]

七、“中国舰队”在华的活

“中国舰队”虽以西太平洋为其活范围,但与中国的关系则为密切。在以保商护侨为借,而又有平等条约作为护符的有利条件,英国的兵舰遂得在中国治海沿江自由肆活,非但随时可以驶往各条约港(Treaty Ports)住扎,即未开放的港,亦可以访问的名义往勘查。从“中国舰队”向英国海部所作的诸多“例行报告”(General Letter)中,可知其所涉及事项之广泛,举凡各种商、政、军等无包括于其。其中对有关中国海军之活以及海防之建设最为注意,诸如装备、育、训练、事、军港、台、船坞等各项军均为涵盖于其中。有时且绘成详地图,以说明其工程的度,是以中国各项海防工程几乎全数于英国的监视之中,中国的国防亦无任何秘密之可言。

,平而论,“中国舰队”对中国的海军尚称友好,特别是北洋舰队。则由于其主多曾留学英国,接受英式训练,其规章法令多以英国为本,再者船只亦半购自英国,而为英军所熟悉。特别是在琅威理(William M. Lang)为北洋海军的总查时期,方的关系最为融洽。因为琅氏原即务于“中国舰队”,曾经担任“吉斯瑞尔号”副舰(Command of the Kestrel),其为中国向英国海军借调而。1890年虽以“港事件”迫使琅氏辞职,造成中英之间的,但英国海军对于中国海军则依然予以同与协助。

“中国舰队”为了表示对中国海军之重视及友好,曾于1886年醇王检阅北洋海军时,其司令哈密敦(Vice-Adm. V. Hamilton)率10艘军舰往观礼。于5月20至旅顺拜会醇王,隔(5月22),又到烟台外,联同法国师提督理尧年(Adm. Rieunier)鸣放礼21响,向醇王致敬。接着又登“海宴号”晋谒,宾主相谈甚欢,并摄影留念。同晚李鸿章亦偕善庆等登英国旗舰(. M. S. Audacious)及法国旗舰(Turenne)回拜。1891年,北洋臣李鸿章为北洋海军举行第二次检阅时,“中国舰队”司令李查理(Willson Richards)亦曾往参观、并对其海部作报告。[25]值得注意的是,当甲午战争夕,李鸿章尚曾邀访“中国舰队”司令斐利曼特而(E. Fremantle)作三次谈;第次会见是在旅顺北洋舰队提督的旗舰“定远号”,时为1894年5月14。第二次是在连,由李鸿章回拜,在“中国舰队”的旗舰 “Alacrity”号,时为1894年5月17。第三次在威海卫岸,时为1894年5月21。在这三次会谈中,李鸿章曾再地强调中英之间应为“天然的同盟”(A natural allies),希望与英国共同作,甚至曾言如英国海参威,也可以命令中国的海军从旁协助。李鸿章于甲午夕所发讯息,其真正目的是期望能拉笼英国对抗本(或威慑本)。可是事实证明,此事绝无可能,因为国际间都以自的利益为其优先,而非单方的愿。[26]

结论

“中国舰队”是英国海权于世界戢略布局之环,也是英国在远东海军量的个代表。自十九世纪中叶以,执西太平洋各国海军之牛耳,二十世纪之初,则与起的本海军争霸,终则于世界第二次战之,为美国海军所取代。于今看,虽然已成为明之黄,但从远东海权史观之,则仍有其重历史意义,而容加以忽视。

“中国舰队”的成立,与英国在远东殖民的扩张有关,亦与其在远东之国际贸易可分,故知此的武,实为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,商业利益,以及航运安全而设立,也是执行英国外政策的项工

“中国舰队”的活范围相当广泛,南起新加坡及马西亚半岛,北抵海参威及令海峡,东至本的崎及韩国的仁川,西至中国沿海各岸。但论其商业及外利益,实以中国为中心,因为英国在华的通商岸最多,商业利益最,外特权最广(平等条约),战略地位最。兼以其兵船可以纵棋于沿江沿海各岸,自由,畅行无阻而无户之限,更使英国在中国居于重地位,对于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外、军事产生的影响。

“中国舰队”由于活的范围广,自1875年之,曾经分为“南方支队”(South Division)及“北方支队”(North Division)二个部分。但此分工,并未影响其事的布局,而仍由舰队司令负责指挥,其司令职例由副提督任,但亦有为准提督所兼代者,由于远东地位的重,曾有数字“中国舰队”司令,如凯古柏(Cooper Key)、哈密敦(Vice-Adm. V. Hamilton)、欧威尔(George, O. Willes)等晋升为英国海军部。又“中国舰队”司令除军事外,有时亦兼负外事务,如1854年“中国舰队”司令施泰麟(Vice-Adm. James Stirling)曾经率队本,继美国舰队司令裴理(Commodore Perry)之,与本订约,并取得同样利益。1882年“中国舰队”司令欧威尔亦曾率舰往朝鲜,签订英韩条约,取得通商的权利。

“中国舰队”在中国的活最为频繁,对于中国海军之发展以及之建设最为关注,经常有详之报告于其政府,从其海部所藏之“例行报告”(General Letter)中,即可发现量此方面的资料。以其容复杂,限于篇幅,拟于其再以专文讨论,此从略。般而论,其对中国海军的度尚称友善,其在琅威埋任北洋舰队总查时期,更是如此。由于英国对华的政策仅在谋商业的利益,而无领土的心,此点与本及俄国同,故其海军在华活的目的,亦以护商保侨为侨为主的目的。

在“中国舰队”中与中国海军相关之士除琅威理(W. M. Lang)之外,其它尚有值得提,是即为阿斯本(Sherard Osborn),阿斯本原为“中国舰队”中 “Furious”兵舰之舰。1858年,英法联军时曾载英使额尔金及译员李泰国(. N. Lay)北。1862年,中国为了向英国购买兵舰,特命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英休假的李泰国代办,李泰国因与阿斯本有旧,而聘之为“中英舰队”(The Anglo-Chinese Fleet)的船统领,率舰回华。意,以指挥权问题发生冲突,阿斯本愤而辞职,引起场轩然波,而购舰之事亦归于失败。[27]

附注

[1]Grace Fox, “British Admirals & Chinese pirates”, 1940 London pp2-4 10-17

[2]Gerald S. Graham. “The China Station – War and Diplomacy” (1830-1860) 1978. Oxford pp267-268.

[3]Ibid, p.241.

[4]据英海军部于1844年7月25发给Rear-Admiral Sir Thomas Cochrane的训令: “East India Station, Limits from 25 July 1844: On the North by the shores of Asia, on the west by Africa, north of the Equator. Thence along the Equator to 66°E. Longitude, thence by 66°E. Longitude to Latitude 10°S., thence by Latitude 10°S. to Longitude 75°E., Thence by Longitude 75°E. to the Antarctic Circle. On the East by 170°W. Longitude, on the south by the Antarctic Circle, Adm 1/5543 ; Adm 2/1330. No.126.

[5]George Woodcock, “The British in the Far East. Social History of the British overseas”, 1969 London p.47.

[6]如在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那彦成即采取招文策,而被清廷撤拏向。参看《十二朝东华录》、《嘉庆朝》卷7,页14-15,嘉庆10年11月“庚申谕”,页36“丁巳谕”。魏源:《圣武记》〈中华书局,民国51年,台1版〉,页238-243,“嘉庆东南靖海记”。

[7]Grace Fox, “British Admirals & Chinese pirates” (1830-1869), 1940, London, p.p.32, 108, 176; Alexander Michie, “The Englishman IN China”. Vol I. p.p.229-307, 1900 London; Gerald S. Graham, “The China Station – War and Diplomacy” (1830-1860) p.p.268-275.

[8]关于鸦片战中英冲突形,可以参看郭廷以:《近代中国史事志》册,页125-167,民国53年,台北商务印书馆刊。

[9]Grace Fox, “British Admirals & Chinese Pirates” (1830-1869) pp.20-22.

[10]参看“北华捷报”(The North China’s Herald), May 28,1886. p.559.及拙著《李鸿章与北洋舰队》2000年,台北,p.450。按“Audacious”与 “Iron Duckk”为姊舰铁甲战船,二舰分别为“中国舰队”之旗舰达十余年之久。

[11]“The Chinese Times” March 10th, 1888, p.149-150.

[12]Graham之引书, p.294.

[13]Graham之引书, p.302-320, 英美拟据台湾之事,可参看郭廷以《近代中国史事志》第册,页256。

[14]参看戚其章《晚清海军衰史》1998,北京版社,页66-67,所转引自1985年《近代史研究》第1期,页200-201.茅海建:(第二次鸦片战中清军与英法军兵考),按因未注明各舰英、法原文,颇难查对,表亦同。

大家正在读